“互联网+高校”新力量 2017智绘互联校园峰会召开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7-04-27
浏览:5723次
4月20日,“WE+2017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近2000名来自全国800多所高校(含高职)的120多位校级领导,校办、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信息中心主任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专业领域的200余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的融合。
此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金智教育共同主办,并获得了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大会分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信息服务”、“‘互联网+高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分别进行,围绕“‘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变革之路”、“‘智慧校园’建设及运营模式创新”、“‘互联网+高校云生态’下的人才培养”等多个教育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在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康凯、南京师范大学校长胡敏强、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池宇等多位高等教育界嘉宾出席,分别针对高校信息化与“双一流”建设、数据驱动教育变革、“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创新等进行解读分享,并提出高校信息化建设“适应新创新”模式等全新建设思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首先上台致辞,他表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还对教育现代化起着引领性推动作用。
“互联网开拓了人类的新空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瞿振元还强调,人类从远古走来,在不断开拓空间,生存空间、生活空间,我们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又走到陆地,这都是看得见的物理空间。而互联网则开辟了虚拟的信息空间。“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信息技术、媒体、产业,而是应该把它上升为人类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空间。”
瞿振元表示,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从工业社会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人们对新空间的认识还不足,未来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无论是互联网教育的设施条件,还是信息化与教学的结合,我们都还在探索,而如何让教师从用好技术,转变到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重要难题。”
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大数据”带给高校的无限可能。他说:“技术改变教育,由于信息技术的导入,使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新的动力。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是启迪每个人的智慧,创新的国家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这为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治理提供重要支撑。”杨宗凯说。
在分论坛上,各行业领域领军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企业高层,也结合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在高校信息化全行业的新运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创新、高校信息化服务和效率提升,以及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并勾勒出全行业教育生态的蓝图。
作为高校的核心业务,新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如何落地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高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分会场,知途教育、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厦门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共同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与教育模式创新,提出要打造融合职业教育、高校教育校企合作的教育新生态,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全球知名企业资源,把握市场行业人才需求数据,精准化定位,在“做”中培养真正适合前瞻性应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此外,会上还首发了“互联网+高校云服务”模式,未来合作方将一起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云交付运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企融合共同助力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