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林浩云深入一线课堂听思政课并主持召开 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座谈会
来源:未填 发布日期:2021-05-28 浏览:1821次

校党委书记林浩云深入一线课堂听思政课并主持召开 思政课教学      改革创新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5月27日下午,我校党委书记林浩云深入一线课堂听思政课,并召开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座谈会。党委委员、副院长黄重,党委委员、党工部部长李伏忠,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何承苗及办公室、宣传部、团委、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

 

 

 

1号教学楼401教室,林浩云随堂听取了思政课教师潘夏为2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班级同学们所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政课程,特别是由同学们上台分享近期时事热点,抒发个人观点的“课前五分钟”模块。在听课过程中,林浩云重点关注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并详细记录。

 

 

 

在随后召开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林浩云听取了教务处、团委、思政部负责人关于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举措成果的汇报。

 


 

林浩云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问题,集中反映了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我校思政课建设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思政课还存在许多短板,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继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凝练高水平、有特色的宁职思政品牌。

林浩云要求,为持续推进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一要做好思政课程定位。要坚持用好统一专门思政教材,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依托统专教材内容,创新主题实践教学的手段形式,推进“三全育人”,强化政治属性,突出优势特色,打造思政品牌。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运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解决好深化思政课内容建设、激发教师创造活力、满足教育对象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二要注重思政课方式方法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赓续推进教改。在内容上挖掘用好闽东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把“四个自信”体现到教学全过程,向青年大学生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是怎么一路走来的、新中国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改革开放是怎样奋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探索和前进的,引导同学们站稳时代立场,做知行合一、报效祖国的“工匠”之材。在模式上实施多平台、多形式创新。在队伍建设上形成协同机制特色,通过集体备课设置标准化教学模式,并结合专业特色因材施教,打造入脑入心的思政课。三要加大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要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规范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创立“一基地一特色”现场教学,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PPT汇报比赛等,总结提升推进“课前五分钟”、千人思政公开课、“明校训扬校风”主题班会活动、学生骨干训练营;加大力度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完善“课前五分钟”授课模式,增加学生参与度,并推广至所有课程中。以课程思政作为起点,与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并不断探索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系(部)党组织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协同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机制。四要做好教师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要加强思政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能力提升,落实“六个要”要求,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练就高超讲授艺术,努力在理论阐释上“吃透”,在问题研究上“找准”,在教学改革上“创新”,在铸魂育人上“务实”,扎实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引导教师形成一种自觉,即自觉追溯和思考现实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问题,真正把教学能力提升当作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切实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黄重表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向目标是育人成果,应充分遵循课程的规律和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思政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岗位职责,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立德树人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做到“明礼、増信、崇德、力行”,并落实到行动上。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还对学院思政课程教学创新与“课前五分钟”模式改进提出针对性意见。

 

 

来源:党委宣传部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