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未填
发布日期:2024-05-29
浏览:1296次
就业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选择,面对这一选择很多大学生开始困惑、迷茫,伴随着就业心理问题的萌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接下来让我们聊聊 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那些事儿:

盲目从众心理
有的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喜欢当“吃瓜群众”,跟着凑热闹,随波逐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去找,什么工作热门就去找什么工作,从不考虑自身情况。这往往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仅不能发挥自身优势,反而错失最佳就业时机。
自负自大心理
有的人认为自己有英语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等等,自信满满,给自己定位了高起点:“非世界500强不去”。可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工作中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经历,自信一旦过头就会变成自负。其实用人单位更喜欢脚踏实地而非自负自大的人。
自卑消极心理
有的人因所学专业不理想,并且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均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发展到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这样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就业一次失败了,调整好心态重新面对。
被动依赖心理
有的人虽然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一味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自己需要什么只有自己本人最清楚。有以上这些消极的就业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就这样放任自流,我们要努力去调整心态,以积极的行动去迎接人生的挑战。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也要及时找到 应对策略。

第一、正确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
如今,有些工作基本的要求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如果你是本科生就适当的放低自己的期待;毕业生找工作难与不难都是相对的,如果你找的工作都要按照自己的预想,既要符合自己又要符合家人的要求,那当然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再做适当的调整,那么就一点都不难。因此,想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前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并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
第二、基层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都给出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国家的大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回到家乡的基层单位就业有些好的地方,你的亲人都在身边、在基层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你可以有更多的成长机会、你的生活成本和生活状态会更好,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甚至孩子上学都有不错的待遇;在基层工作,生活压力会减轻,生活幸福感会大大提升。当然,如果你能在大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第三、对自己有信心是最重要的
信心是成功的基础,但很多大学生们有信心不足的心理现象也是正常、普遍存在的。导致信心不足的原因非常多,有生理原因、环境原因、家庭或是社会层面的原因等等,但最主要还是自己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求职过程中没有方向,总是拿不定主意,过分畏惧,对自己完全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非常不自信,面试过程也缺乏信心,最终导致错失机会。因此恢复信心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时刻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善于在不断的失败中去反思和总结经验,针对性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第四、事先做好准备是成功求职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尤其是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地域选择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找工作时有目的性;做好一份合格的简历,是用人单位未见你之前的第一印象,简历怎么做,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相关的网络指导活动,大家可以积极参与。另外,做好笔试面试前的准备工作,主动了解你的职业定向相关单位的基本信息,尽早地与相关单位接触,甚至可以主动上门推荐自己,学习基本的面试技巧和相关礼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业前准备。